住房貸款利率上調,而存款利率保持不變,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尋求收益更高的理財(相關:證券財經)產品;銀行也很"善解人意"的隔三岔五就推出一些和匯率、利率、貴金屬等各種指數(shù)掛鉤的結構性理財產品,標榜的高收益開始讓銀行里排起了長隊。
記者在采訪中卻發(fā)現(xiàn),消費者對于銀行太過依賴的心理以及銀行中介的角色使得結構性理財產品并沒有大家想象中的那般誘人。
高收益形同虛設
王先生選擇了一款與石油掛鉤的外匯結構性理財產品,投資20萬美金。根據(jù)約定,石油價格一年之內在60到70美元每桶,可以獲得5%的收益,超過這個區(qū)域收益為零。環(huán)顧當時的國際石油價格尚在50美元左右,王先生毅然決然投資,結果油價短期內輕而易舉地突破了70美元,王先生不但拿不到任何收益,還必須存夠一年,這意味著連活期利息都沒的拿。
華夏銀行總行營業(yè)部個人業(yè)務部總經理助理張文會告訴記者,結構性理財產品的收益并不確定,70%左右的人拿不到預期的最高收益。結構性理財產品中,銀行的角色是中介,賺取的是可觀的手續(xù)費,風險全部給了客戶。市場情況每時每刻發(fā)生變化,銀行設定提前終止的權利。如果太長時間突破預期設定,銀行通過提前終止權停止產品,客戶最多拿到保底收益率。而以銀行的經驗,如果投資人不懂行,像王先生一樣零收益的恐怕不在少數(shù)。
套牢損失大
劉女士三年前在銀行人員熱情的推薦下,購買了三年期美元固定利率結構性理財產品。當時承諾的利息比同期定期存款利息高不少,但隨著美元的連續(xù)加息,劉女士的那點高收益早已無任何優(yōu)勢,而自己無權提前終止,只能任其套牢。
專業(yè)人士購買結構性理財產品時,都會要求銀行提供詳細的說明書,然后自己分析掛鉤指數(shù)的走勢,銀行提前終止的概率。但大多數(shù)客戶顯然都無此分析能力,F(xiàn)在銀行給客戶的說明書越來越簡單,只標明預期最高收益以及銀行單方面的提前終止權。高收益往往讓投資人將風險完全忽略,并且無法重新做出選擇。
依賴心理最可怕
除了普通存款,任何投資都會有風險,而在結構性理財產品中,客戶只有接受不能選擇,那么如何在結構性理財產品中博取高收益?中國工商銀行北京市分行資金營運部副總經理張展和經理陳琨希望普通投資者能夠做到以下幾點,以摒棄依賴心理。
樹立投資意識
風險與收益成正比,標榜收益高的產品,客戶同時也要意識到風險也高。投資者要對自己未來的現(xiàn)金流做出合理預估,在風險承受力內選擇。
對指數(shù)有初步了解
永遠不要認為銀行替你打理財富。利率、匯率、股指、石油、黃金等,對指數(shù)熟悉才能投資與此掛鉤的產品。自己的投資眼光決定收益,銀行就是收取手續(xù)費的。
不受銀行左右
銀行可以提供材料、預測、分析等,但負責任的銀行不應該也不能讓投資者去投資某個產品,所以客戶要向銀行索要詳細的產品資料,但不要因為是銀行的產品就放心投入。
比較銀行報價
在結構相同、期限相同的情況下,不同銀行產品的預期收益率會有差異。投資人要比較銀行的具體運作和交易,爭取獲取價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