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候鄭夢周四次到過中國,留下很多關于登州的詩歌”,“別小看照片中的這兩枚威尼斯銀幣,它們是目前世界上僅有的兩枚15世紀的威尼斯銀幣。”“中國玻璃和西方玻璃在成分上是有區(qū)別的。”
昨、前兩天,寧波大學教授、浙江大學博士生導師龔纓晏身穿志愿者的紅馬甲,在寧波博物館一樓臨展廳為前來參觀的市民講解“海絲”歷史文化。這是寧波博物館深化文化惠民的一項創(chuàng)新舉措——邀請專家為參觀者現(xiàn)場義務講解。
海上絲綢之路聯(lián)展共展出180余件文物實物和大量的圖片影像史料。龔纓晏是此次海絲聯(lián)展策展的顧問,他用豐富的知識為參觀者解讀了文物上的“文化密碼”,告訴參觀者每一件文物的背后故事和傳奇。
上午10時,龔纓晏在海上絲綢之路的線路圖前開始了他的講解。在蓬萊(古登州)展廳里,龔教授重點介紹的是那里發(fā)現(xiàn)的古船。“古登州共出土了四條古船,其中第三條最受關注,它是韓國人造的古船……韓國人造船不使用鐵釘,但是這條船上出現(xiàn)了幾顆鐵釘。”龔教授提醒參觀者注意,“它到底是在韓國造好后來到中國的船,還是韓國的工匠在中國造的船?這個問題在現(xiàn)在已經無法找到答案了。”
在講解的過程中,不斷有參觀者加入其中聆聽文物背后的故事,參觀者陳萬云是一位中學英語老師,在參觀中他碰巧聽到了龔教授的講解,就一路聽了下來。陳老師說:“來博物館已經三次了,不同的人來到這里有不同的感受,同一件文物在不同的人眼里有不同的解讀,我們自己看,并不能完全讀懂它們,專家用豐富的知識詮釋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深度和廣度,以及它的歷史文化價值,和我們自己單獨看感覺完全不一樣。”
昨天前來聽講的還有一部分是寧波博物館的志愿者,寧波彩虹大藥房的姚夢侃去年11月份成為博物館的講解志愿者,“已經在二樓東方神舟陳列展為參觀者完成四次講解工作,今天來聽龔纓晏教授的講解,是實戰(zhàn)經驗的又一次豐富。”不少來聽課的志愿者拿著筆邊聽邊記錄,或者用手機照相錄影。
龔纓晏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盡管上午和下午每場只安排一個小時的講解時間,“一圈走下來2個小時都打不住,因為‘海絲’聯(lián)展內容非常豐富。”龔教授告訴記者,“面對這么多的文物實物,要生動通俗地講解,還要隨時回答參觀者的提問,你無法預料參觀者會提那個領域的問題,我不敢有半點馬虎。”在首次講解前,龔教授還特意到館內走了一下“過場。”
據(jù)悉,龔纓晏是第一位作為志愿者到寧波博物館為參觀者進行講解的專家,下次講解時間為6月22日和23日。
編輯: 李霞君糾錯: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