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腐敗的清王朝在甲午戰(zhàn)爭中失敗,被迫簽訂了不平等的《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了日本,臺灣從此淪為日本殖民地達50年之久。在這半個世紀中,臺灣人民開展了不屈不撓的反抗日本殖民統(tǒng)治的斗爭。1895—1915年,遍及全島的抗日武裝斗爭風起云涌,從簡大獅、柯鐵、林少貓到羅福星、賴來、余清芳,他們領導的抗日武裝,沉重打擊了日本殖民者。1915—1936年,臺灣民族資產階級及知識分子,領導臺灣人民進行了非暴力政治抵抗運動,反抗日本殖民者的專制統(tǒng)治,尋求民族解放。林獻堂、蔣渭水、連溫卿等,均是當時名震全臺的民族運動指導者。1930年,臺灣的原住民奮起反抗殖民當局的“理蕃政策”,發(fā)動了霧社起義。
1937年中國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不少臺灣同胞親身參與。據不完全統(tǒng)計,“七·七事變”后回到祖國參加抗戰(zhàn)的臺灣民眾達5萬余人。在大陸的臺灣同胞建立了臺灣義勇隊、東江服務隊、臺灣革命同盟會等組織,與全中國人民一起,為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和臺灣光復作出了重大貢獻。
在臺灣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統(tǒng)治的斗爭中,心系祖國是臺灣民眾內心中最深厚的情感,回歸祖國是他們最高的政治訴求。早期武裝斗爭時,柯鐵在大坪頂上豎起的旗幟上書寫的是“奉清征倭”幾個大字。日本殖民者也稱臺灣民眾武裝斗爭的目標是為了“回歸清政”,所謂“清”就是清王朝,也就是謀求回歸他們的祖國中國。在非暴力政治抵抗運動時期,民族運動者們宣揚中華文化,抵制日本殖民者的同化政策,加強與祖國的聯系,期待祖國能收復臺灣。日本殖民者在其內部文件中承認:“臺灣人的民族意識之根本起源,乃系于他們是屬于漢民族的系統(tǒng)”,“視中國為祖國的感情,不易擺脫,這是難以否認的事實!
1937年中國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臺灣人民面對日本殖民者的皇民化運動和法西斯統(tǒng)治,開展了堅忍不拔的反抗斗爭。他們堅持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抗拒日本殖民者的強制同化浪潮,保持自身的民族性。盡管瘋狂的皇民化運動給臺灣社會帶來了極大的災難,但絕大多數臺灣民眾就如同民族運動著名領導者之一楊肇嘉先生所說的那樣:“在日本人強暴的統(tǒng)治下,度過了艱辛苦難的50年后,我們全體臺灣人民終以純潔的中華血統(tǒng)歸還給祖國,以純潔的愛國心奉獻給祖國!
臺灣人民的抗日斗爭歷史充分表明,在50年殖民地時期,他們心系祖國、奮起反抗;在抗日戰(zhàn)爭的洪流中,他們以鮮血和生命報效祖國。正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中華民族的團結抗戰(zhàn),才最終實現了抗日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迎來了祖國寶島臺灣的光復。
|